时间:2025-10-16
在忙碌的生活节奏中,你是否曾突然被右上腹的疼痛“袭击”,还伴有恶心、呕吐等不适?
如果有,那可要小心了,这可能是胆囊炎在悄悄作祟。
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,胆囊炎近年来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,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。
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胆囊炎,知己知彼,才能更好地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。
一、胆囊炎是什么?
胆囊炎,简单来说,就是胆囊发生了炎症。
胆囊作为我们身体的“胆汁储存库”,位于肝脏下方,像一个小袋子,主要负责储存和浓缩肝脏分泌的胆汁,帮助我们消化脂肪。
当胆囊出现问题,发生炎症时,就会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。
胆囊炎主要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两种类型。急性胆囊炎起病急骤,疼痛剧烈,让人难以忍受;慢性胆囊炎则相对“温和”一些,但容易反复发作,也会给患者带来不少困扰。
那么胆囊炎是怎么引起的?主要分为以下四类:
01) 胆囊结石
这是胆囊炎最常见的病因。当胆囊内形成结石后,结石可能会堵塞胆囊管,导致胆汁无法顺利排出,胆汁在胆囊内淤积,就像一潭死水,容易滋生细菌,引发炎症。
02) 细菌感染
细菌可以通过血液、淋巴或胆管逆行进入胆囊,在胆囊内大量繁殖,引发炎症。其中,大肠杆菌、克雷伯菌等革兰阴性杆菌是常见的致病菌。
03) 胆汁淤积
除了结石堵塞,胆囊排空障碍、胆囊管狭窄或胆囊运动功能失调等因素,也会导致胆汁排空不畅,胆汁在胆囊内停留时间过长,过度浓缩,从而刺激胆囊壁,引发炎症。
04) 不良饮食习惯
长期高脂饮食、不吃早餐、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,也是胆囊炎的重要诱因。
高脂饮食会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升高,容易形成结石;不吃早餐会使胆汁在胆囊内停留时间过长,变得浓稠,增加结石形成的风险;暴饮暴食则会刺激胆囊收缩,引发疼痛。
二、胆囊炎有哪些症状?
这是胆囊炎最主要的症状。疼痛通常位于右上腹,可为隐痛、胀痛或剧烈的绞痛,疼痛会向右肩部或右背部放射。尤其是在进食油腻食物后,疼痛会更加明显。
很多胆囊炎患者在发病时会出现恶心、呕吐的症状,这是因为炎症刺激了胃肠道,导致胃肠功能紊乱。
当胆囊炎炎症较重时,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症状,体温可高达38℃甚至更高。
少数情况下,胆囊炎患者还会出现黄疸,表现为皮肤和巩膜发黄,尿液颜色加深。这是因为炎症波及胆管,导致胆管梗阻,胆汁无法正常排出,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的。
三、如何诊断&治疗胆囊炎?
► 体格检查:医生通过触诊右上腹,检查是否有压痛、反跳痛和肌紧张等体征,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胆囊炎。
► 实验室检查: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,提示存在炎症;血生化检查可以了解肝功能是否受损,以及胆红素、转氨酶等指标是否异常。
► 影像学检查:超声检查是诊断胆囊炎最常用的方法,它可以清晰地显示胆囊的大小、形态、胆囊壁的厚度以及是否存在结石等情况。此外,CT、MRI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胆囊炎,尤其是对于一些复杂病例或需要进一步明确病情的患者。
确诊胆囊炎后,该如何治疗?
• 非手术治疗:
对于症状较轻、初次发作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,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。
主要包括禁食、胃肠减压、补液、抗感染、解痉止痛等措施,以缓解症状,控制炎症。同时,患者还需要调整饮食习惯,避免食用油腻食物,以减轻胆囊的负担。
• 手术治疗:
对于病情反复发作、胆囊结石较大、有恶变倾向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,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。
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炎的根本方法,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,尤其是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,这种手术创伤小、恢复快,已经成为胆囊炎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。
四、如何预防胆囊炎?
关于胆囊炎,日常预防很重要,不论是饮食习惯还是运动,都需要我们重视起来。
养成定时定量进餐的好习惯,避免不吃早餐或暴饮暴食。多吃新鲜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类食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,有助于促进胆汁排泄,减少胆汁淤积。
减少高脂肪、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,如油炸食品、动物内脏、奶油等。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,如瘦肉、鱼类、豆类等。
保持适量的运动,有助于控制体重,减少肥胖的发生。肥胖是胆囊炎的高危因素之一,通过运动控制体重,可以降低胆囊炎的发病风险。
尤其是有胆囊结石家族史、肥胖、高血脂等高危人群,应定期进行体检,包括腹部超声检查等,以便早期发现胆囊问题,及时采取干预措施。
温馨提示:
胆囊炎虽然不是什么致命的大病,但却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痛苦。了解胆囊炎的相关知识,积极预防和治疗,才能让我们的身体保持健康,享受美好的生活。
如果您或身边的人出现了疑似胆囊炎的症状,一定要及时就医,不要拖延,以免延误病情。
END
供稿作者:杭州明州医院 十六病区 张佳玥
审核医师:杭州明州医院 普外科副主任医师 吴星刚
编辑整理:杭州明州医院 宣传中心
本内容不作诊疗建议,部分图片来源网络,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违规、侵权请联系我们
在忙碌的生活节奏中,你是否曾突然被右上腹的疼痛“袭击&rdq...
一、PET-CT的适应范围 PET-CT将P...